“民以食为天,食以奶为先,奶以安为要”,围绕落实“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重大任务,推进奶业全面振兴行动,坚持需求导向,为乳品领域培养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充分体现。乳品微生物污染是制约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乳中致病菌的定量检测能够发挥食品安全预警,提升国家有关部门监管水平,为人民的食品安全守牢一条生命线。利用实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时除了训练学生掌握常规实验方法与实验基本技能外,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将学科前沿创新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生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并将社会责任感、专业担当、职业精神等德育要素融入实验课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学以致用激发奋进动能。
本虚拟仿真实验是在线下荧光分析法实验的实际操作及相关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开发的研究探索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实验内容难易度合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胜任。在本虚拟仿真实验包含的模块二“细菌基荧光探针的制备表征”前设计了染料荧光光谱分析的线下实操实验,强化了仪器的使用及光谱图的分析学习,充分体现了“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理念。其次,本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且合理有据,实验内容涵盖了荧光免疫传感器的设计、制备、检测评价及实际样品检测应用,具体实验设计参考了在权威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并结合团队成员的科研实践,使其高度完整还原了现实中利用荧光免疫传感方法检测牛奶样品中致病细菌的全过程,因而能很好地达到传授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培养。
此外,牛奶中致病菌是国家标准强制性检测指标,人感染大肠杆菌后,可引起出血性腹泻、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嗜冷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之一,人感染后会引发自然流产、败血症、脑膜炎等。因此,本虚拟仿真实验中选择同时检测牛奶中靶标致病菌穆汀斯克罗诺杆菌(C. muytjensii),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和大肠杆菌O157:H7(E. coli O157:H7),实验内容具有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显著特点,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探索热情与培养质量。
内蒙古大学坐落于美丽青城呼和浩特,素有“中国乳都”“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之美誉。面对国情地情,团队依托于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虚拟仿真实验选题中将地区支柱产业需求融入学生专业培养过程,借助化学手段保驾护航食品安全,实验设计初衷合理且学科交叉性强,强化了本科实验教学科技人才培养作用,具有一定的辐射共享价值与示范引领作用。
化学实验课作为面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分析方法研究探索型虚拟仿真实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线下实验教学局限,旨在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突出探究性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目的。
乳品中致病菌威胁人类健康,阻碍乳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开发简便、高效、同时定量检测牛奶中多种类型致病细菌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虚拟仿真实验依托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为主线,开发设计“细菌介导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牛奶中致病菌检测应用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学习,培养学生建立分析方法全过程的实验能力,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进阶式培养。
本虚拟仿真实验构建了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线上学生操作虚拟仿真实验,考核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给出实时评价和打分;线下由教师批阅打分,包括实验报告、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线下课堂研讨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与分数。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各个环节的实验成绩,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案的优化;将教学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掌握维度,向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维度延伸。